|
庐剧 旧称“倒七戏”“小捣戏”等,传闻由“稻季戏” “到集戏”以讹传讹而来,并有侮辱的成分在其中,目前尚无文字考证。江苏南京一带称“和州戏”“江北戏”;北方蚌埠,涡阳,蒙城一带则称“小蛮子戏” “六安州戏”。它流行的 中心地区是皖中一带,古时属庐州管辖,一九五五年七月一日由安徽省政府批准,正式定名为“庐剧” 。庐剧的起源是以大别山的民间歌舞为基础,受湖北花鼓戏的影响,并吸收了安徽当地的一些民间小调,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,从形成到现在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。庐剧讲究三小、即小生,小旦,小丑,唱腔要有“小嗓子”,俗称“尾音”,特点是通俗易懂,吐字清晰,朗朗上口,表演生动,生活气息浓郁。。。
|
|
|
清光绪22年(1896年),清朝政府派直隶总督李鸿章作为外交特使身份的出访欧美六国。在德国,德皇威廉二世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国宴,并陪同他参观军事操练,还授于他 “大红鹰十字头等勋章” 。德皇在宴会上,要求各国使节演唱本国国歌 。当时,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当时根本不知道国歌的意义和作用,哪里有什么国歌。李鸿章没有办法,灵机一 动, 当场演唱了一曲家乡安徽合肥流行的“倒七戏” 代替国歌,歌词是:金殿当头紫阁重,仙人掌上玉芙蓉,太平天子朝日月,五色云头驾龙楼;蒙混过关。 台湾第一任巡抚刘铭传, 安徽合肥人,淮军将领, 台湾近代化之父。 据记载当年打败法国的入侵,庆祝台湾建省时 ,升起了大清国的国旗,唱的国歌也是庐剧。 由此可见,庐剧在安徽当时的流行程度是可想而知的。 |
 |
|
|
|
|
|
|